科学出海第一站
  • 2025企业出海 跨境电动汽车维修与租赁服务

  • 作者:出海邦小编   信息来源:出海邦 
  • 2025-09-28 16:12:08 收藏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9-28

    服务范围:欧洲、美国、东南亚

    服务简介:
    自2026年1月1日起,对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实施许可证制度。这一政策被业内称为“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‘成人礼’”——它既是对过去十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回应,更是为未来十年企业出海全球化竞争铺路的关键举措。

    2025年9月26日,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公告》,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,对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实施许可证制度。这一政策被业内称为“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‘成人礼’”——它既是对过去十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回应,更是为未来十年企业出海全球化竞争铺路的关键举措。

    政策核心逻辑:

    筛选优质企业:通过资质审核(如工信部公告、CCC认证)淘汰落后产能,避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
    遏制低价内卷:要求出口企业建立海外售后网络(如一类企业需50个维修网点),倒逼车企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。

    对接国际规则:出口车辆需符合目标国环保法规(如欧盟《新电池法规》),为中国车企全球化铺平道路。

    一、四大受益板块深度解析:谁将抢占万亿市场先机?

    1. 新能源汽车整车:龙头强者恒强

    头部车企直接受益:比亚迪、赛力斯等已布局海外工厂的车企,凭借现成的供应链和品牌优势,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。例如,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欧洲最大电动车工厂,2025年产能已达20万辆,新政下出口资质“直通车”优势显著。

    高端品牌价值重估:蔚来、理想等主打高端市场的品牌,因政策要求出口车辆需满足海外高标准认证(如欧盟碳足迹),其技术溢价能力将获得资本市场认可。

    投资逻辑:关注两类企业——

    ① 海外渠道成熟的车企(如上汽MG、奇瑞星途);

    ② 差异化竞争新势力(如哪吒V东南亚特供版、比亚迪ATTO 3中东定制款)。

    2. 核心零部件:技术壁垒决定话语权

    电池企业:高能量密度赛道爆发

  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、比亚迪刀片电池因适配性强(可匹配不同电压平台),将成为出口车型首选。政策要求出口车辆需通过欧盟电池护照认证,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将垄断高端市场。

    智能驾驶:中国方案走向世界

    德赛西威的AR-HUD、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已打入奔驰、宝马供应链。新政下,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智驾企业(如华为ADS 2.0)将主导技术标准制定。

    风险提示:低端电机、电控企业可能因成本过高被淘汰。

    3. 国际物流:海运与跨境基建需求激增

    航运企业迎来增量:2025年1-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53.2万辆,同比增长87.3%,中远海发、招商轮船等企业已启动“新能源汽车专属航线”。

    海外仓与充电网络:政策要求出口企业海外配件储备率不低于20%,怡亚通、顺丰国际等供应链服务商将加速布局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  数据支撑:每辆新能源车出口需配套1个充电桩+500公斤电池,2026年全球海外充电桩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。

    4. 汽车后市场:服务才是终极战场

    电池回收:万亿蓝海市场开启

    格林美、邦普循环等企业已与特斯拉、宝马签订电池回收协议。新政要求出口车辆电池需“溯源可查”,具备全球回收网络的企业将垄断资源。

    维修服务: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服务”

    均胜电子通过收购高田,已在欧洲建成2000+维修网点;宁德时代与壳牌合作建设换电站,后市场服务能力成车企出海“护城河”。

    二、风险与机遇并存:普通投资者如何布局?

    短期风险:行业洗牌阵痛难免

    中小车企或面临“生死劫”:2024年A股13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,43家海外营收占比超50%,若无法满足海外服务网点要求,可能被踢出供应链。

    二级市场波动加剧:政策落地初期,资金可能从传统出口车企流向龙头,需警惕短期回调风险。

    长期机遇:三大主线明确

    技术壁垒型:宁德时代(电池)、禾赛科技(激光雷达);

    全球渠道型:比亚迪(海外工厂)、上汽集团(MG品牌);

    服务生态型:格林美(电池回收)、顺丰国际(跨境物流)。

    三、未来展望:中国新能源汽车的“大航海时代”

    新政不仅是监管工具,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“输出产品”到“输出标准”的里程碑。参考日本汽车1980年代出口管制经验,政策规范后,中国新能源车有望在2030年占据全球50%市场份额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抓住“技术+出海”双主线,方能在这场万亿级产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  结语:

    “出口许可证不是枷锁,而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通行证。”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,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、全球视野的企业,终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版图上刻下“中国印记”。